「联想a60主题」联想zui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联想a60主题」联想zui主题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当人类向着他所宣告的征服大自然的目标前进时,他已写下了令人痛心的破坏大自然的记录——在西部平原对野牛的屠杀,猎商对海鸟的残害。现在我们正在增加一种新型的破坏——由于化学杀虫剂不加区别地向大地喷洒,致使鸟类、哺乳动物、鱼类,事实上使各种类型的野生物直接受害。现场的野生物专家当然最有资格发现和解释野生物的损失,而专门研究昆虫的昆虫学家却看不清这一问题,他们并不期望看到他们的控制计划所造成的不好的影响。

形成我们自己见解的最好方法是查阅一些主要的控制计划,并向那些对使用化学药物没有偏见的见证人请教,当毒药水像雨一样从天空进入到野生物界后究竟发生了些什么情况。对于养鸟人,对于为自己花园里的鸟儿感到欢乐的郊外居民、渔夫来说,对一个地区的野生物造成破坏的任何因素都必将剥夺他们享受欢乐的合法权利。虽然一些鸟类、哺乳动物和鱼类在一次喷药之后仍能重新发展起来,不过,这样的重新发展并非那么容易。喷药一般都是反复进行的,在这种喷药中很难会留下漏洞以便野生物得到恢复的机会。喷药的结果毒化了环境,这是一个致死的陷阱,在这个陷阱中不仅仅原来的生物死去了,而且那些移居进来的也遭到同样的下场。喷洒的面积愈大,危险性就愈严重,因为安全的绿洲已不复存在了。

「联想a60主题」联想zui主题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1959年的秋天,密执安州东南部的两万七千多英亩的土地接受了空中的化学药物的高剂量喷洒。此计划是由密执安州的农业部和美国国家农业部联合进行的,它所宣称的目的是控制日本甲虫。

日本甲虫是一种意外进口到美国来的昆虫。在甲虫定居时间最长的东部地区,一直在努力实行自然控制,正如许多记录所证实的那样,甲虫已被控制在一个较低的数量内。但中西部各州却已掀起了一场攻击,由于使用了最危险的化学药物,结果使大批人群、家禽和所有野生物中毒。

当化学药物渗入土壤后,中毒甲虫的幼蛆爬到地面后死去,这对于吃昆虫的鸟儿是很有吸引力的。在洒药后两个星期内,鸟类在数量上明显受到影响,褐色长尾鲨鸟、燕八哥、白头翁和雉实际上全部被消灭了。在哺乳动物中,田鼠实际上已绝灭,发现它们的残体呈现出中毒暴死的特征。在萨尔顿,连家禽都在扑灭昆虫的运动中被杀死了。

「联想a60主题」联想zui主题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东部各州的运气好,它们在人工合成杀虫剂发明之前遭到甲虫的入侵,它们采用了对其他生物没有危害的手段控制住了日本甲虫。在甲虫进入美国的最初十多年时间内,甲虫由于失去了在它的故乡约束它增长的限制因素而迅速地发展起来。但是到了1945年,在甲虫蔓延所及的大部分区域,它已变成一种不大重要的害虫了,这主要是由于从远东进口而来的寄生虫和使甲虫机体致命的疾病作用的结果。

展开全文

在1920到1933年间,在对日本甲虫的出生地进行了广泛辛勤调查后,从东方国家进口了34种捕食性昆虫和寄生性昆虫,其中有五种已在美国东部定居,最有效和分布最广的是来自朝鲜和中国的一种寄生性黄蜂。在大约25年期间,此种蜂群按照州与联邦机构的联合计划被引进到东部14个州。黄蜂在这个区域已广泛地定居下来。

一种细菌性疾病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这种疾病影响到甲虫科,而日本甲虫就属于此科——金龟子科。这是一种非常特殊的细菌——它不侵害其他类型的昆虫,对于蚯蚓、温血动物和植物均无害。这种疾病的孢子存在于土壤中。当孢子被觅食的甲虫幼蛆吞食后,它们就会在幼蛆的血液里惊人地繁殖起来,致使虫蛆变成变态白色,因此俗称为“牛奶病”。

为什么东部的这些经验不能在目前正狂热地对甲虫进行化学之战的中西部各州试行呢?有人告诉我们,用牛奶病孢子进行接种“太昂贵”了。这一“太昂贵”的评价是根据什么计算方法而得到的呢?显然不是根据如同萨尔顿的喷洒计划所造成的那种全面毁灭的真正代价估计的。这个评价同样未考虑这一事实——用孢子接种仅需一次就行,第一次费用也是唯一的费用。

也有人告诉我们,牛奶病孢子不能在甲虫分布较少的区域使用,因为只有在土壤中已经有大量甲虫幼蛆存在的地方,牛奶病孢子才能定居。这种说法也值得打个问号,已发现引起牛奶病的细菌至少可以对40种甲虫起作用。这些甲虫分布很广泛,即使在日本甲虫数量很少或完全不存在的地方,该细菌也完全可能传播甲虫疾病。而且,由于孢子在土壤中有长期生存的能力,它们甚至可以在虫蛆完全不存在的情况下继续存在,等待时机发展。

那些不计代价而希望立即取到结果的人将毫无疑问地继续使用化学药物来消灭甲虫,他们愿意反复操作和花钱,以便化学药物控制昆虫的工作长存。而那些愿意等待一两个季度而获得一个完满结果的人将转向牛奶病,他们将会得到一个对甲虫的彻底控制,这个控制将不会随时间流逝而失效。

像伊利诺斯州东部喷洒农药这样的事情提出了一个不仅是科学上的,而且也是道义上的问题。这个问题即是,任何文明是否能够对生命发动一场无情的战争而不毁掉自己,同时也不失却文明的应有尊严。由于竟能默认对活生生的生命采取这样使其受害的行动,作为人类,我们中间有哪一个不曾降低我们做人的身份呢?

(摘编自雷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类对野牛、海鸟等动物的大肆捕杀,与使用化学杀虫剂不加区分地喷洒,本质上都属于破坏大自然的恶劣行为。

B.“大面积”和“反复”进行化学药物喷洒是鸟类、鱼类和哺乳动物失去恢复机会、难以重新发展起来的重要因素。

C.美国大部分区域早在1945年时就有效控制了日本甲虫,然而密执安州东南部却并未吸取经验,反而改用化学药物治理虫害。

D.引起“牛奶病”的细菌在对甲虫科昆虫起作用时,并不侵害更广泛的生物,因此在防治日本甲虫方面既有效又安全。

2.依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野生物专家能够认识到化学杀虫剂对野生物造成的伤害,而昆虫学家却由于受到专业知识的限制,对此很难看清。

B.化学药物毒化了环境,这使得区域内许多原生生物遭受灭绝性伤害,即使是移居进来的生物也不能幸免。

C.作为外来物种,日本甲虫在进入美国的最初阶段曾迅速发展,如果人类不加干预,这一物种可能会对美国经济造成很大损害。

D.在美国东部地区使用自然控制法治理日本甲虫时,化学杀虫剂尚未发明,否则这些地区也可能会使用化学药剂来治理虫害。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了客观了解喷洒毒药水对养鸟人、渔夫等人群的影响,作者表示应向“没有偏见的见证人"请教,这体现出作者实事求是的态度。

B.在控制日本甲虫上,相比于密执安州的化学药物高剂量喷洒,美国东部地区引进寄生性黄蜂的做法灭虫速度更快,效果更彻底。

C.文章由科学讲到道义,并使用了“战争”一词,意在表明人类滥用化学药剂造成的影响已不单是科学上的事,更是生命道义问题。

D.雷切尔·卡逊写作本书,旨在否定化学药物对消灭甲虫的作用,希望人们走出认知误区,采用能够真正控制住甲虫的自然控制法。

4.在控制日本甲虫的方法上,美国中西部地区没有采用牛奶病孢子接种法,请简要概括其主要考虑的因素。(4分)

5.某中学“自然卫士”社团拟向同学们推荐此文,请从内容、写作特点和阅读价值三个方面,帮助该社团写出推荐理由。(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父亲买新皮鞋回来的时候

巴 金

月接连着月,年跟随着年,像打秋千一样地翻过去,就这样经过了许多个年头。那个时候我还是一个孩子,如今我是中年人了。

从那时到现在我已经忘记了许多的事情,只有一张面孔还留下来,这是父亲的面孔。那是一张温和的瘦脸,有一头浓黑的短发。父亲是爱我的,他从没有对我发过脾气。那个时候在我们家里日子过得相当愉快。

可渐渐地父亲变得忧郁、阴沉了。他每天晚上都会出去,常常回来得很迟。父亲为什么每天晚上都要出去?我不知道。我只看见父亲的颧骨渐渐高起来,脸色渐渐黑起来;母亲也是。

一天晚上,父亲回来得比较早,脸上闪着一对血红的眼睛。他对母亲说:“你马上打发林儿去睡罢。"母亲顺从地答应。

外面响起叩门声。母亲躲在房门内看外面,我也把脸紧贴在板壁上。

父亲开了门引进来两个人:一个是穿旧西装的瘦汉子;一个是紫色面膛、身材高大的人,手里提个大藤包。

父亲关上门问:“没有遇见别的人吧?”

“没有,我们在路上很小心。”穿西装的说。

“重要的东西都在这里。”紫面膛把藤包放在桌子下面,郑重地说。

三个人俯在桌上低声谈论着什么事情。父亲送走客人,母亲马上走出去,胆怯地问:“他们是什么人?”

“公司的同事,谈生意上的事情。”

“我知道你们干的是什么事情。你不为你自己打算,你也应当爱惜林儿……”母亲差不多要哭了。

“轻声点,轻声点!”父亲受窘似的接连说。过了半晌,父亲抬起头来对母亲说:“我希望你理解我,我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的一个,公道是要实现的……”他站起来替母亲揩了眼泪。

父亲依旧早晚出去,母亲依旧做着针线等候他回家。母亲允许了我一件事情:在我八岁的生日,给我买一双新皮鞋。

一个傍晚,有人来找父亲。我认识那个客人,高大的身材和紫色的面膛。他站在门角在父亲耳边说了几句话,父亲的脸色就变了。

晚上我在被窝里听见父亲和母亲搬东西的声音,说是要搬家。好好的为什么突然要搬家呢?

第二天父亲早早地押了行李去了。后来我同母亲也坐上黄包车走了。车子在一条窄巷里停了下来,母亲去敲那两扇油漆的大门。母亲告诉我,这是父亲一位同事的家。

母亲比从前更瘦了,我时常看见她一个人在房里流泪。过了好几天,一个晚上父亲忽然回来了,湿得像一只落汤鸡。“你?你弄成了这个样子?”母亲放下针线吃惊地说。

“这几天外面狗咬得厉害,我简直不敢回家,怕连累你们。”父亲那样大的人会怕狗?真想不到!

母亲起初不说话,默默垂泪,忽然迸出哭声说:“你从此就都改了罢,这几个月来我每天每夜都替你担着心。”母亲的声音很低,但是我知道她哭了。

“为了众人就顾不得我自己,我做的全是为了公道。”父亲叹一口气,望着母亲,“我对不起你们,请你原谅我……”

父亲这个晚上没有走,此后他一连在家里住了几天,我觉得我又找回那个爱我的父亲了。于是我的生日就到了。

那天早晨父亲出去的时候,母亲嘱咐他,要他一定把新皮鞋给我买来。他回答说不会忘记。

一个下午过去了,父亲的影子也没有看见。吃完晚饭,父亲依旧不回来。母亲安慰我说明天早早起来就有新皮鞋穿。

我刚刚睡好,就被一阵打门声惊醒。我看见母亲去开了门,那个紫面膛走进来,低声对母亲说了几句话。母亲就匆忙掩上门跟着他出去了。我心里跳得很厉害,不知道外面发生了什么事情。

我要的新皮鞋始终没有买来,而且以后我也永远没有看见父亲的面孔了。母亲也不再提起父亲的事情。

是母亲把我养育成人的。为了我,母亲不知道经历了多少辛苦。我刚结婚,母亲就永远离开了我。在她的遗物里面我无意间发现一张旧报纸,上面登着父亲的消息和照片,从那里我才知道父亲的最后归宿。

以上的话是写给你看的,祥,我的孩子,今天是你的八岁生日,我没有给你买回来许你的一双新皮鞋。

祥,孩子,你今天失望了,你不曾得到你梦想的新皮鞋。想见你含了眼泪纠缠着母亲的样子,我差不多也要流泪了。二十多年前的情景就突然在我的眼前出现了。

祥,孩子,你绝不会知道,二十多年前在这个家里也有一个八岁的孩子寂寞地度过他的生日,那个孩子就是你的父亲。那一天,我也曾像你今天这样焦急地盼望新皮鞋。不幸的是,新皮鞋不来,我的父亲也就在那天消失了。

这也许是一个悲剧罢:当我写上面的文章,也就是在回忆里找寻我父亲的面影的时候,我常常觉得我是借用你的笔来写我自己。

我的父亲说过:“为了公道,把最宝贵的东西也贡献了出来。我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的一个。"现在又轮到我来重说他的话了。这“为了公道"就像是一种遗传病,我祖父为了这个病死了,我父亲为了这个病死了。孩子,我也许还要把它传给你,而且你也许还会传下去。

祥,孩子,我不知道你到什么时候才能够了解我,像我如今了解我父亲那样,但是我担心我已经没有充分的时间等待了。我现在写下这些话,希望将来你可以从我的遗物里面找到它,它会作为我的遗言,告诉你关于我的一切。

现在我的话快写完了。周围是静悄悄的,你也许在梦里会看见父亲买了新皮鞋回来罢。历史似乎是循环的,但是,孩子,我们应该把历史改造了。

孩子,去罢,你长大起来,你去,去把历史改造过来。用你曾祖的血,用你祖父的血,用你父亲的血,用你自己的血去改造历史罢。

1933年秋在北平(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为了让孩子祥能更快地理解自己,减轻孩子感情上的痛苦,鼓励他走上革命道路,所以给他留下这篇回忆和遗书。

B.当有革命同志要到家来谈事情时,父亲便让母亲打发“我”去睡觉,这既出于父亲不想让儿子担惊受怕,也出于革命的秘密性质。

C.对于父亲所从事的革命工作,“我”的母亲时而顺从配合,时而哭泣反对,真实表现出一个普通家庭妇女对待革命动摇不定的态度。

D.“我”的父亲与《党费》中的黄新有相似之处,父亲为"公道"而献身和黄新为掩护同志而牺牲,都是坚定革命信仰的体现。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段以"打秋千"比喻年月的流逝,接着交代"我"已由孩子成长为中年人,这样的开篇使后文的故事讲述具有回忆特征。

B.父亲的神情变得忧郁、阴沉,母亲时常偷偷地流泪,以及无缘无故地搬家,侧面体现了当时革命斗争形势的复杂与危险。

C.两代革命人都答应自己孩子八岁生日时给孩子买一双皮鞋,并且都没有买成,这样的情节安排,用以强化故事的内涵。

D.文本第一部分是以孩子的眼睛看父亲,第二部分则是以父亲的眼光看孩子,叙述视角由有限转为全知,增强了小说的内在张力和深度。

8.文本第一部分在故事的讲述中大量穿插“我”的心理活动,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4分)

9.文本第二部分是“我”给儿子祥留下的遗书,有人评价它“诗情与理性相交融”,请联系文本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孟郊,字东野,洛阳人。初隐嵩少,称处士。性介,不谐合。韩愈一见为忘形交,与唱和于诗酒间。贞元十二年李程榜进士,时年五十矣。调溧阳尉。县有投金濑、平陵城,林薄蓊翳,下有积水。郊间往坐水傍,命酒挥琴,裴回赋诗终日,而曹务多废。县令白府,以假尉代之,分其半俸。辞官家居。李翱分司洛中日与谈宴荐于兴元节度使郑余庆遂奏为参谋。卒,余庆给钱数万营葬,仍赡其妻子者累年。张籍谥为贞曜先生,门人远赴心丧。郊拙于生事,一贫彻骨,裘褐悬结,未尝俯眉为可怜之色,然好义者更遗之。工诗,大有理致,韩吏部极称之。其诗多伤不遇,年迈家空,思苦奇涩,读之每令人不欢。其初登第,吟曰:“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当时议者亦见其气度窘促,卒漂沦薄宦,诗谶信有之矣。有《咸池集》十卷,行于世。

(节选自《唐才子传》)

材料二:

兹有平昌孟郊,贞士也,伏闻执事旧知之。郊为五言诗,自前汉李都尉、苏属国及建安诸子、南朝二谢,郊能兼其体而有之。李观荐郊于梁肃补阙书曰:“郊之五言,其有高处,在古无上,其有平处,下顾二谢。”韩愈送郊诗曰:“作诗三百首,窗默咸池音。”彼二子皆知言者,岂欺天下之人哉?郊穷饿不得安养其亲,周天下无所遇。作诗曰:“食荠肠亦苦,强歌声无欢。出门即有阂,谁谓天地宽?”其穷也甚矣。凡贤人奇士,皆自有所负,不苟合于世。是以虽见之,难得而知也。故见贤而能知,知而能用,用而能尽其才,而不容谗人之所间者,天下一人而已矣。

(节选自李翱《荐所知于徐州张仆射书》)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李翱分司A洛中B日C与谈D宴E荐于兴元F节度使G郑余庆H遂奏为参谋。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可怜,指值得怜悯,与《孔雀东南飞》“可怜体无比”中的“可怜”词义不相同。

B.韩吏部,此处是以官职名指称韩愈,材料二中"苏属国"的称谓方式与此相同。

C."漂沦薄宦"的“薄”,与《陈情表》中“但以刘日薄西山”中的“薄”意思相同。

D.执事,指办事官员,代指对方,以示尊敬,与“敢以烦执事”的“执事”用法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孟郊曾经隐居嵩山一带,以处士自称;韩愈对孟郊的诗才十分赞赏,二人关系很好,常一起饮酒赋诗,相互唱和,不拘形迹。

B.孟郊仕途不畅,又不擅长谋划生计,一生贫穷潦倒;孟郊去世后,节度使郑余庆出资办理丧事,还供养其妻子儿女数年之久。

C.孟郊的五言诗兼有汉代及南朝一些作品的风格并自成特色,而他那些感伤自己遭遇的诗歌艺术价值却不高,读后令人不欢畅。

D.李翱极力举荐孟郊,在给张仆射的举荐信中,他赞扬孟郊的诗歌成就,介绍其品性与处境,希望张仆射能加以任用,以尽其才。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县令白府,以假尉代之,分其半俸。

(2)郊穷饿不得安养其亲,周天下无所遇。

14.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孟郊仕途不顺的原因。(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杏花(节选)①

韩 愈

居邻北郭古寺空,杏花两株能白红。

曲江②满园不可到,看此宁避雨与风。

浮花浪蕊镇长有,才开还落瘴雾中。

岂如此树一来玩,若在京国情何穷?

今旦胡为忽惆怅,万片飘泊随西东。

明年更发应更好,道人莫忘邻家翁。

【注】①此诗约于元和元年(806),韩愈在江陵贬居之时所作。②曲江:长安胜地。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点出了杏花所处之地,次句“能白红”写出了杏花红白相间、鲜艳明媚的色彩。

B.诗人明知满园杏花的曲江因路途遥远而难以到达,但仍表示要不避风雨前去观赏。

C.本诗以“浮花浪蕊”衬杏花,《琵琶行》中以“山歌村笛”衬琵琶曲,二者都是以宾衬主的手法。

D.诗歌最后两句,诗人遥想来年杏花应该盛开,叮嘱寺中的人一定不要忘记相告。

16.古寺中的两株杏花是本诗的核心意象,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其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答司马谏议书》中,从“ , ”两句可以看出王安石对变法招来怨恨和非议早有预料。

(2)黄庭坚《登快阁》中,“ , ”两句写诗人登快阁亭所览的阔大幽远的景色,也是诗人胸襟怀抱的写照。

(3)语文课上,徐老师向同学们讲解了借代手法,然后他从高中教材的唐宋诗词中举例来解释,他举道:“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我爱花,所以也爱养花。我只把养花当做一种乐趣,花开得大小好坏都不计较,只要开花,我就高兴。在我的小院子里,一到夏天满是花草,小猫只好上房去玩,地上没有它们的运动场。花虽然多,但是没有① ___。珍贵的花草不易养活,我只养些好种易活、自己会奋斗的花草。尽管花草自己会奋斗,我若是②___,任其自生自灭,大半还是会死的。我得天天照管它们,像好朋友似的关心它们。花草养活了,而且三年五载老活着、开花,多么有意思啊!

我不是有腿病吗,不但不利于行,也不利于久坐。我不知道花草们受我的照顾,是否会感谢我;我可得感谢它们。在我工作的时候,我总是写几十个字,就到院中去看看,浇浇这棵,搬搬那盆,然后回到屋中再写一点,然后再出去,如此循环。要是赶上狂风暴雨或天气突变,就得全家动员,抢救花草,十分紧张。几百盆花,都要很快地抢到屋里去,使人腰酸腿疼,热汗直流。可是,这多么有意思呀!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赶到昙花一现的时候,约几位朋友来看看,更有秉烛夜游的味道——昙花总在夜里开放。花分根了,一棵分为几棵,就赠给朋友们一些;看着友人拿走自己的劳动果实,心里自然特别欢喜。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19.请围绕第一段中“我只把养花当做一种乐趣”,分别用一个偏正短语概括第二、三段的主要内容。(4分)

2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改成“每逢夏日,小院则繁花似锦,芳草蔓延,小猫则远离地面,悠游屋上",表达效果不如原句,请简要分析。(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罗非鱼,俗称非洲鲫鱼、南洋鲫鱼等。罗非鱼虽然体型与鲫鱼相似,食性和鲫鱼一样,属,因为罗非鱼属于鲈形目鱼类,而鲫鱼则属于鲤形目于杂食性鱼类, A 鱼类。

罗非鱼的适应能力很强。它们虽然是一种淡水鱼,却可以在低盐的水域中生存,因此可以成为盐碱地综合种养的养殖对象,让“农业荒漠”变成“鱼米之乡”。罗非鱼能够适应低氧的环境,适合规模化养殖。 B_,在人工饲养下很少生病。饲养成本低、生长速度快、食用方便等特点,让其成为非常受欢迎的经济鱼类。罗非鱼引入我国后,逐渐成为我国养殖量最大的外来鱼类,按产量计算排在鲢、鳙、鲤、鲫、草鱼之后,位居外来淡水养殖鱼类的第一名。1990年以来,①我国已成为罗非鱼养殖产量世界上最多的国家,②近年来产量维持在每年160万吨以上,③在国际水产品贸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④带动了大量相关从业人员致富和行业发展。⑤罗非鱼等外来水生动物对于我国渔业增产、渔民增收和保障粮食安全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⑥由此可见,我们应该科学看待外来生物,⑦不必谈“外”色变,⑧不应否定外来生物的积极作用。

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

22.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参考答案仅供参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河南省焦作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及解析

【解答】

1.C(“美国大部分区域早在1945年时就有效控制了日本甲虫”错误,原文说“但是到了1945年,在甲虫蔓延所及的大部分区域,它已变成一种不大重要的害虫了”,“大部分区域”是就“甲虫蔓延所及”而言的,不是“美国大部分区域”。)

2.A (“昆虫学家却由于受到专业知识的限制,对此很难看清”错误,由第一段“他们并不期望看到他们的控制计划所造成的不好的影响”可知,昆虫学家们是主观上回避这一问题,而非专业知识水平限制。)

3.C (A.“为了客观了解喷洒毒药水对养鸟人、渔夫等人群的影响”错误,向“没有偏见的见证人”请教,是为了客观地了解喷洒毒药水给野生物的危害。B.“灭虫速度更快”说法于文无据,文中没有对二者的灭虫速度进行比较。 D.“旨在否定化学药物对消灭甲虫的作用”错误,作者并非否定化学药物的杀虫作用,而是指出这种做法对环境的危害;此项所说只是针对本文这单篇文章,而不是《寂静的春天》整本书要表达的内容。)

4.①考虑经济成本,认为这种方法成本过高。②考虑适用范围,认为牛奶病孢子适用区域有限。③考虑时效性,认为这种方法不能立即见效。

【解析】

由“有人告诉我们,用牛奶病孢子进行接种‘太昂贵’了”可知,考虑经济成本,认为这种方法成本过高。

由“也有人告诉我们,牛奶病孢子不能在甲虫分布较少的区域使用,因为只有在土壤中已经有大量甲虫幼蛆存在的地方,牛奶病孢子才能定居”可知,考虑适用范围,认为牛奶病孢子适用区域有限。

由“那些不计代价而希望立即取到结果的人将毫无疑问地继续使用化学药物来消灭甲虫,他们愿意反复操作和花钱,以便化学药物控制昆虫的工作长存。而那些愿意等待一两个季度而获得一个完满结果的人将转向牛奶病,他们将会得到一个对甲虫的彻底控制,这个控制将不会随时间流逝而失效”可知,考虑时效性,认为这种方法不能立即见效。

5.①内容:此文主要讲述了化学杀虫剂对生态系统的严重危害。

②写作特点:文章以科学观察和事实为基础,对比鲜明,见解犀利,文笔生动而严肃。

③阅读价值:全文贯穿着严谨求实的科学理性精神,充溢着敬畏生命的人文情怀,能够唤起人们的环保意识,使读者深刻认识到人类对自然界的责任与道义。

【解析】内容方面:由“现在我们正在增加一种新型的破坏——由于化学杀虫剂不加区别地向大地喷洒,致使鸟类、哺乳动物、鱼类,事实上使各种类型的野生物直接受害”可知,此文主要讲述了化学杀虫剂对生态系统的严重危害。

写作特点方面:由“在甲虫进入美国的最初十多年时间内,甲虫由于失去了在它的故乡约束它增长的限制因素而迅速地发展起来。但是到了1945年,在甲虫蔓延所及的大部分区域,它已变成一种不大重要的害虫了,这主要是由于从远东进口而来的寄生虫和使甲虫机体致命的疾病作用的结果”“在1920到1933年间,在对日本甲虫的出生地进行了广泛辛勤调查后,……在大约25年期间,此种蜂群按照州与联邦机构的联合计划被引进到东部14个州。黄蜂在这个区域已广泛地定居下来”等可知,文章以科学观察和事实为基础,对比鲜明,见解犀利,文笔生动而严肃。

阅读价值方面:由“喷药的结果毒化了环境,这是一个致死的陷阱,在这个陷阱中不仅仅原来的生物死去了,而且那些移居进来的也遭到同样的下场。喷洒的面积愈大,危险性就愈严重,因为安全的绿洲已不复存在了”“像伊利诺斯州东部喷洒农药这样的事情提出了一个不仅是科学上的……由于竟能默认对活生生的生命采取这样使其受害的行动,作为人类,我们中间有哪一个不曾降低我们做人的身份呢”等可知,全文贯穿着严谨求实的科学理性精神,充溢着敬畏生命的人文情怀,能够唤起人们的环保意识,使读者深刻认识到人类对自然界的责任与道义。

6.C(“对待革命动摇不定的态度”错误,母亲的态度是担惊受怕,是对亲人的担心牵挂,而不是“动摇不定”。)

7.D(“叙述视角由有限转为全知”错误,虽然随着“我”人到中年,了解了当年父亲的革命事业,并把革命的事情以遗书的方式告诉了孩子祥,但这并不意味着小说的叙述视角变为全知,整个小说一直是以有限视角在进行叙述,没有发生变化。)

8.①用儿童的困惑和不理解来反衬成人世界,强化父母亲为革命而付出的艰辛。②刻画了父亲丰富立体的形象。父亲既是一个爱“我”的人,也是一个勇于为革命献出生命的人。

【解析】①如开头写“可渐渐地父亲变得忧郁、阴沉了。他每天晚上都会出去,常常回来得很迟。父亲为什么每天晚上都要出去?我不知道。我只看见父亲的颧骨渐渐高起来,脸色渐渐黑起来;母亲也是”“晚上我在被窝里听见父亲和母亲搬东西的声音,说是要搬家。好好的为什么突然要搬家呢?”用儿童的困惑和不理解来反衬成人世界,强化父母亲为革命而付出的艰辛。

②再如“‘为了众人就顾不得我自己,我做的全是为了公道。’父亲叹一口气,望着母亲,‘对不起你们,请你原谅我……’”“父亲这个晚上没有走,此后他一连在家里住了几天,我觉得我又找回那个爱我的父亲了。于是我的生日就到了”“过了半晌,父亲抬起头来对母亲说:‘我希望你理解我,我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的一个,公道是要实现的……’他站起来替母亲揩了眼泪”,刻画了父亲丰富立体的形象。父亲既是一个爱“我”的人,也是一个勇于为革命献出生命的人。

9.①这一部分既表达了深沉婉转的爱子之情,又含有一个革命者英勇无畏、献身革命的精神,充满着悲壮的诗情。②遗书向儿子传达了自己对革命的思考,表明中国历史必须改造的革命历史观,闪耀着理性的光芒。③爱子深情的表达和对革命事业的理性思考相结合,使得这篇遗书既充满感情的力量,又展示出思想的深度,呈现出独特美感。

【解析】①“现在我的话快写完了。周围是静悄悄的,你也许在梦里会看见父亲买了新皮鞋回来罢。历史似乎是循环的,但是,孩子,我们应该把历史改造了”“孩子,去罢,你长大起来,你去,去把历史改造过来。用你曾祖的血,用你祖父的血,用你父亲的血,用你自己的血去改造历史罢”这一部分既表达了深沉婉转的爱子之情,又含有一个革命者英勇无畏、献身革命的精神,充满着悲壮的诗情。

②“我的父亲说过:‘为了公道,把最宝贵的东西也贡献了出来。我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的一个。’现在又轮到我来重说他的话了。这‘为了公道’就像是一种遗传病,我祖父为了这个病死了,我父亲为了这个病死了。孩子,我也许还要把它传给你,而且你也许还会传下去”,遗书向儿子传达了自己对革命的思考,表明中国历史必须改造的革命历史观,闪耀着理性的光芒。

③“祥,孩子,你今天失望了,你不曾得到你梦想的新皮鞋。想见你含了眼泪纠缠着母亲的样子,我差不多也要流泪了。二十多年前的情景就突然在我的眼前出现了”“祥,孩子,你绝不会知道,二十多年前在这个家里也有一个八岁的孩子寂寞地度过他的生日,那个孩子就是你的父亲。那一天,我也曾像你今天这样焦急地盼望新皮鞋。不幸的是,新皮鞋不来,我的父亲也就在那天消失了”,爱子深情的表达和对革命事业的理性思考相结合,使得这篇遗书既充满感情的力量,又展示出思想的深度,呈现出独特美感。

10.BEH

【解析】“洛中”为地名,前面省略介词“于”,构成介词短语,后置,其后断句;“谈宴”为“喝酒聊天”的意思,作谓语,其后断句;“郑余庆”为人名,作主语,其前断句。故在BEH三处断句。句子翻译为:李翱在东都洛阳任分司官,天天与孟郊喝酒聊天,把孟郊推荐给兴元节度使郑余庆,于是郑余庆表奏孟郊为幕府参谋。

11.C(“意思相同”错。漂泊沦落,官职卑微。薄:卑微/太阳已经接近西边的山。薄:迫近。)

12.C(“他那些感伤自己遭遇的诗歌艺术价值却不高”错误,原文为“其诗多伤不遇,年迈家空,思苦奇涩,读之每令人不欢”,意思是指孟郊自抒感伤情怀的诗作由于情感悲凉,让人读后心情沉闷,这与其诗的艺术价值大小无关。)

13.①县令报告州府长官,州府派一位代理县尉来代替他任职,分取孟郊一半的俸禄。

②孟郊因处境困厄遭受饥饿而无法安顿赡养他的父母,周游天下却没有际遇(机会)。

【解析】①白:报告;假:代理。句子翻译为:县令报告州府长官,州府派一位代理县尉来代替他任职,分取孟郊一半的俸禄。

②穷:处境困厄;亲:父母。句子翻译为:孟郊因处境困厄遭受饥饿而无法安顿赡养他的父母,周游天下却没有际遇(机会)。

14.①性格耿直,不合于世;②寄情山水,耽于诗酒,公务多有荒废;③时人认为他心胸狭小,气度迫促。

【解析】根据原文“性介,不谐合”可知,其性格耿直,不合于世。

根据原文“郊间往坐水傍,命酒挥琴,裴回赋诗终日,而曹务多废”可知,其寄情山水,耽于诗酒,公务多有荒废。

根据原文“当时议者亦见其气度窘促”可知,时人认为他心胸狭小,气度迫促。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孟郊,字东野,洛阳人。最初隐居于嵩山少室山,自称处士。他性格耿直,不合群。韩愈一见到他,二人就结为忘形之友,在饮酒吟诗时互相唱和。孟郊在贞元十二年与状元李程同榜登上进士第,当时他已五十岁了。授职溧阳县尉。溧阳县有投金濑、平陵城两个地方,草木丛生,茂密浓郁,城下有一潭积水。孟郊间或前去坐在水边,令人摆酒,挥袖弹琴,往来徘徊整天吟诗,而衙门公务多荒废。县令报告州府长官,州府派一位代理县尉来代替他任职,分取孟郊一半的俸禄。孟郊于是辞职回家。李翱在东都洛阳任分司官,天天与孟郊喝酒聊天,把孟郊推荐给兴元节度使郑余庆,于是郑余庆表奏孟郊为幕府参谋。孟郊去世后,郑余庆给他家数万钱办理丧事,还供养孟郊的妻子儿女数年之久。张籍给孟郊加谥号为“贞曜先生”,孟郊的门生弟子在远方为老师悼念。孟郊不善于谋划生计,家贫如洗,衣衫褴褛,却从不俯首低眉作出可怜的样子,然而好义的人更要赠送他财物。孟郊擅长写诗,其诗富于理趣,韩愈极力称赞他的诗。他的诗大多感伤自己命运不济,年迈家贫,思路苦涩奇特,读了总是让人不欢畅。孟郊考中进士之初,吟诗道:“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当时的评论者也觉得他心胸狭小气度迫促,孟郊最终漂泊沦落,官职卑微,诗谶这种东西的确是有的啊。孟郊著有《咸池集》十卷,流传于世。

材料二:

现在有平昌人孟郊,是一位志节坚定的人士,我听说您以前了解他。孟郊以五言诗而闻名,早在前汉时期的李都尉、典属国苏武,以及建安诸子、南朝的谢灵运和谢朓,孟郊都能兼容他们的风格并形成自己的特色。李观曾在推荐孟郊给梁肃补阙的书信中写道:“孟郊的五言诗,高险之处,前无古人;平和之处,俯视谢灵运和谢朓。”韩愈送给孟郊的诗中写道:“作诗三百首,窅默咸池音。”这两个人都是懂得诗歌的人,难道会欺骗天下之人吗?孟郊因处境困厄遭受饥饿而无法安顿赡养他的父母,周游天下却没有际遇(机会)。他在诗中写道:“食荠肠亦苦,强歌声无欢。出门即有阂,谁谓天地宽?”他处境的困顿也太严重了。大凡贤人和奇士,都自负其才,不会无原则地附和世俗。因此即使见到他们,也很难真正了解他们。因此,见到贤人时能够了解他们,了解后进而能够任用,任用时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才干,而且能不被谗言离间,这样的人天下只有一个。

15.B(“诗人明知满园杏花的曲江因路途遥远而难以到达,但仍表示要不避风雨前去观赏”错误。“曲江满园不可到,看此宁避雨与风”意思是长安城中曲江池边的满园花树,如今已不能再去了,在这儿欣赏这两株杏花,怎能避开风雨呢?诗人由眼前古寺中的杏花自然联想到长安曲江满园的杏花,慨叹自己置身荆蛮之乡,只能空自怀想而不能回到长安重睹满园杏花之盛。对眼前这两株鲜妍繁茂的杏花便特别倾注感情,不避风雨,时常前往观赏了。)

16.①是作者生发情感的媒介。诗人由眼前的杏花想到了长安的杏花,联想到往日京城的生活,心生感慨与无奈。

②象征作者的身世命运。杏花“万片飘泊”,诗人漂泊异乡,欲归不得,命运相似。

【解析】分析意象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要先分析意象的内涵与作用。根据前四句可知,诗人在城北住所的隔壁,有一座荒凉的古寺,古寺中有两棵红白相间的杏树。诗人由北郭古寺的杏花想到了长安胜地曲江满园的杏花,慨叹自己置身荆蛮之乡,只能空自怀想而不能回到长安重睹满园杏花之盛,而对曲江满园杏花的怀想便蕴含了对自己当年登龙虎榜、杏园游宴、意气风发的青年时代的怀念追恋,不由地心生感慨与无奈。所以,杏花是作者生发情感的媒介,杏花是唤起对京城生活和岁月的美好回忆的事物。

结合“今旦胡为忽惆怅,万片飘泊随西东”可知,诗人观赏古寺杏花,从“能白红”之盛开至感慨“万片飘泊”之凋零。往日观杏花之盛,怀念京城而情何穷;今日观杏花之凋,则忽生惆怅之情,因为看到“万片飘泊随西东”的杏花,就自然联想起自己窜逐岭外、流落荆蛮的命运。那么在这里,杏花已成了自己飘零凋伤身世命运的象征。杏花“万片飘泊”,诗人漂泊异乡,欲归不得,命运相似。

白话译文:

在城北住所的隔壁,有一座荒凉的古寺,古寺中有两棵红白相间的杏树。

长安城中曲江池边的满园花树,如今已不能再去了,在这儿欣赏这两株杏花,怎能避开风雨呢?

那种随时随地乱开的花,常年都有,但都是刚刚开了,又马上凋谢在瘴雾当中。

这些都不如这两棵杏花,当我来游赏时,就让我感觉到如在京城里一样引起无穷的情思。

今天晨起,我为什么会忽然惆怅起来了呢?都因为千万片杏花到处飘飞,零落在各处。

等到明年花开的季节,花一定会开得更美好吧?寺中的道人啊,你一定不要忘了来叫我这邻居的老翁。

诗歌赏析:

这首诗一开始点出北郭古寺“杏花两株能白红”之外,全篇再无一字正面对杏花作具体的刻画描绘、形容渲染。单看题目,好像是一首咏物诗,实际上在诗中杏花只是触绪增慨的外物和媒介,诗中所要抒发的是由杏花触发的贬窜南荒、漂泊异乡之慨和怀念京国、欲归不得之感。可以说,是一首因物抒感的抒情词,而非通常意义上的咏物诗。“居邻北郭古寺空,杏花两株能白红。”首句凌空起势,点出客居江陵北郭,傍近荒凉冷落的古寺,次句直入本题,“能白红”以俗语入诗,句法新奇,意即竟如许之白红。绚丽夺目之色与赞叹欣赏之情均溢于言表。“古寺”之“空”,益衬托出杏花之鲜妍明媚。“曲江满园不可到,看此宁避雨与风?”第三句由眼前古寺中的杏花自然联想到京城曲江满园的杏花,慨叹自己置身荆蛮之乡,只能空自怀想而不能回到长安重睹满园杏花之盛。曲江不但是京城胜游之地,杏园更是登第士子举行探花宴的场所,因此对曲江满园杏花的怀想便蕴含了对自己当年登龙虎榜、杏园游宴、意气风发的青年时代的怀念追恋。正因为这样,对眼前这两株鲜妍繁茂的杏花便特别倾注感情,以致不避风雨,时常前往观赏了。

以下句子,即承“不可到”之意,集中笔力描写贬居岭外不见杏花,唯见蛮荒之乡的花木禽兽,触景增悲的生活情景。一年四季随时随地开放的花虽然连续不断,却旋开即陨,坠落在蛮烟瘴雾之中。末了又以两句作一总束,遥接“曲江满园不可到”句,说今日到此古寺观赏杏花,就像置身于京国,引起无穷的情思。可见,前面的句子写岭南风物之异,虽一字未及杏花,但诗人心中却始终有“曲江满园”杏花与古寺杏花作为参照物。写岭南风物之“异”,正是为了反衬自已对曲江满园杏花、对京国往昔生活的强烈怀念与向往,从这个角度说,这一段描写不但不是喧宾夺主,而且恰恰是以宾托主。“今旦胡为忽惆怅,万片飘泊随西东。”诗人观赏古寺杏花,从“看此宁避雨与风”句看,当是时往观赏,不避风雨,从“能白红”之盛开至“万片飘泊”之凋零。这两句所写,正是杏花凋谢引起的感慨。往日观杏花之盛,怀念京城而情何穷;今日观杏花之凋,则忽生惆怅之情,因为看到“万片飘泊随西东”的杏花,就自然联想起自己窜逐岭外、流落荆蛮的命运。如果说在前面的描写中,杏花是唤起对京城生活和岁月的美好回忆的事物,那么在这里,杏花已成了自己飘零凋伤身世命运的象征。“明年更发应更好,道人莫忘邻家翁。”结尾二句,从“今旦”杏花之凋零遥想“明年”杏花之“更发应更好”,并叮嘱寺僧到时候别忘了自己这位“邻家翁”,语气口吻中似透出一些乐观的气息和亲切的情调,但细加体味,却又分明包含着明年仍然滞留荆蛮异乡的沉悲,一种无可奈何的难以主宰自己命运的感情正悄然流注句中。

此诗笔锋恣肆,情思驰骋,突出诗旨,真是奇作。诗之写法起句得势,中间转折自然,收笔落到明年,意味无穷。诗人满肚子的怨气在诗里和盘托出。

17.(1)至于怨诽之多 则固前知其如此也(重点字:诽)

(2)落木千山天远大 澄江一道月分明(重点字:澄)

(3)主人下马客在船 举酒欲饮无管弦(重点字:弦)

【点评】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

18.①奇花异草②置之不理

【解析】①由后文“珍贵的花草不易养活,我只养些好种易活、自己会奋斗的花草”可知,自己不养珍贵的花草,可填“奇花异草”。奇花异草:指稀奇少见的花草。也比喻美妙的文章作品等。

②根据“任其自生自灭,大半还是会死的”可知,如果不理睬花草,花草还会死,可填“置之不理”。置之不理:放在一边,不理不睬。

19.第二段:养花中劳动的乐趣

第三段:分享劳动成果的乐趣

【解析】语段中心句是“我只把养花当做一种乐趣”,第二段根据“浇浇这棵,搬搬那盆”“使人腰酸腿疼,热汗直流。可是,这多么有意思呀”“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可知在养花的过程中要付出劳动,这也是一种乐趣,用偏正短语概括为“养花中劳动的乐趣”。第三段由“约几位朋友来看看”“看着友人拿走自己的劳动果实,心里自然特别欢喜”可知和朋友分享劳动成果是一种乐趣,用偏正短语概括为“分享劳动成果的乐趣”。

20.①原句突出表现小院之中花草之多,改句既写花草也写小猫,不能突出重点。②原句为口语化的散句,亲切自然,富有生活气息,与文段风格一致;改句为书面语,活泼不足,与文段整体风格不相吻合。

【解析】①原句中“小猫只好上房去玩”写出了院子里花草很多,没有小猫的活动地点,改句没有“只好”,写出了院里有小猫和花草各有自己的空间,没有突出重点。

②原句为散句,运用口语,亲切自然,富有生活气息,与文段风格一致;改句为书面语,以四字句为基础,整齐有余而活泼不足,与文段整体风格不相吻合。

21.A但它们并不是鲫鱼

B它们的抗病能力很强

【解析】A处根据“罗非鱼虽然体型与鲫鱼相似,食性和鲫鱼一样,属于杂食性鱼类”推断,应该是把罗非鱼与鲫鱼比较,且前后是转折关系,再根据“因为罗非鱼属于鲈形目鱼类,而鲫鱼则属于鲤形目鱼类”推断,应该是“但它们并不是鲫鱼”。B处根据“罗非鱼能够适应低氧的环境,适合规模化养殖”“在人工饲养下很少生病”推断,应该是“它们的抗病能力很强”。

22.①“世界上”调到“罗非鱼养殖产量”之前。

③删去“重要”(或:删去“举足轻重的”)。

⑤“对于”改为“在”(或:“方面”改为“来说”)。

【解析】①句多层定语语序不当,表示领属或时间处所的的“世界上”应该调到“罗非鱼养殖产量”之前。

③句“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中。“举足轻重”比喻所处的地位重要,与后面的“重要”表意重复,删去“重要”(或:删去“举足轻重的”)。

⑤句“对于我国渔业增产、渔民增收和保障粮食安全等方面”句式杂糅,“对于”改为“在”(或:“方面”改为“来说”)。

【点评】语段综合考查立足于段,主要关注语文基础知识的综合性考查。一是通过一段文字考查包括拼音、汉字、词语、句子等在内的各项基础知识;二是不仅考查语文知识,还考查其它学科的相关知识。试题主要涉及这几个方面:1.在语段内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给汉字注音或改正句子中的错别字。2.理解和运用语段内的词语、成语和熟语。3.判断标点符号使用是否正确。4.在语段中调整句子顺序或把从语段中抽出的句子归位。5.改正语段中的病句。6.分析语段的基本内容,归纳语段主旨。

23.

【分析】

本题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写作提示材料是一句富有内涵的话。“参考答案仅供参考”,这句话意味着给出的答案只是一种参考,而不是唯一的正确答案。它表明答案具有相对性和主观性,同一个问题可能有多个正确的答案,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和经验。这也提示我们在接受他人的建议或意见时,要理智并充分地思考,不盲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这句话说明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个性和背景,这使得每个人对问题会有不同的看法和见解。这提醒我们应尊重他人的观点态度,尊重事物的多样性,认识到没有一个标准答案适用于所有人。我们可以从他人的观点中学习,但最终需要以自己的思考和判断为依据。整句话可以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如:价值观的多样性、自由独立思考的重要性、推崇独立精神、尊重他人的选择,等等。考生可以选择一个有体悟、有感触的角度立意成文。

参考立意:

①独立思考,成就精彩人生;

②推崇独立精神,尊重个性差异;

③拒绝盲从,走独立创新之路;

④吸纳他人智慧,展现独特之美。

【范文】

从无用到大用——对参考答案的思考

“参考答案仅供参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这一句具有哲思的话语反映了我们自我对社会价值和人生答案的追寻,好像参考答案变成了无用之物。庄子曾云:“无用之用,即为大用。”一叶障目,盲人摸象,都如孔子所言“所见者小”,而未真正领悟到“无用之用”。参考答案亦如此,其“无用”处,或正是其大用。

参考答案的“无用”,其实是指其不能直接提供问题的答案。然而,其却能引导我们寻找到真正的答案。如古人所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只有经过深入的探讨和理解,我们才能真正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参考答案正是那把磨刀石,它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问题,从而找到自己的答案。

参考答案的“无用”,还在于其不能提供单一的、固定不变的答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考方式和角度,参考答案只是提供了一个起点,真正的道路需要我们自己探索。如那句古人的警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参考答案所给的并非只有单一的鱼,而是给予了我们捕鱼的方法和技巧,让我们能够独立地捕获属于自己的鱼。

参考答案的“无用”,还在于其不能保证每次都能给出正确的答案。然而,这并不影响其价值。正如古人所言:“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参考答案并非圣贤,也有犯错的可能。然而,这并不代表它就没有价值。错误只是暂时的,而通过参考答案所引领的道路却可以让我们达到正确的彼岸。

“无用之用”,即在于其能够引导我们深入思考,寻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参考答案的无用之处,正是其大用所在。它不是解决问题的直接方案,却能引领我们找到真正的解决方法;它不能提供固定不变的答案,却能激发我们的创造性思维;它并非始终正确的圣贤,却能指引我们走向正确的道路。参考答案是如老子所言的“道”,它似乎难以捉摸,但却是真实存在的。

从无用到大用,参考答案以其特有的方式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它的“无用”并不能掩盖其“大用”。正如曾国藩所说:“画龙点睛,才子也;画蛇添足,庸人也。”参考答案正是那画龙点睛的一笔,虽然看似微不足道,但却对我们的思考和解决问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对于参考答案,我们应该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才能更好地利用其引导我们找到问题的答案。

【点评】

材料作文,审题是关键,而阅读材料又是审题的前提。在阅读过程中,要通过概括材料大意,找出关键语句,确定立意角度,进而提炼出中心论点。

由于“析材料”是材料作文的关键性的一环,所以可运用如下的做法:

①发现法。主要用于意义显豁、中心明确的材料。发现的目标,一是材料的中心句,二是文题中关于中心的提示,三是材料中关于中心的提示。发现了这些内容,就找到了立意的突破口。

②设想法。主要用于有头无尾或有尾无头的材料,如续写的材料。设想的内容,或是与材料合理衔接的情节,或是与材料合理衔接的论述。设想的过程就是思维的发散,所以要注意发散的合理性。

③归纳法。主要用于意义明晰,但既无中心句,也无提示句的一则或多则材料,归纳出其中心意思,立意便有了立足之处。

④提炼法。主要用于含义对立的对照型材料。从正反对比中、矛盾对立中、正误相对中提炼出材料所要表达出的意图,以作立意的依据。

⑤撷取法。主要用于多段型的材料,从一系列彼此并存的材料中撷取文题所需要的部分内容,并据此理清写作的线索。

⑥揣摩法。主要用于喻义型、寓义型、象征型的材料,在反复体味、比较之中品评出材料的喻义、哲理、观点等,然后据此形成自己的观点。

为您推荐

「联想a60主题」lenovo主题

「联想a60主题」lenovo主题

紫数网发布此关于联想a60主题信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表明证实其描述或赞同其观点。本站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

4个月前 标签:联想a60主题

发表评论

当前非电脑浏览器正常宽度,请使用移动设备访问本站!